-
關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筆記
討論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韋伯(Max Weber)是個繞不過的名字?!皟r值無涉”已經(jīng)被我們念得耳熟能詳,但是韋伯意義上的“價值無涉”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在學術界卻依然晦暗不明。當今中國社會發(fā)展與危機并重,思想界因此存在嚴重分歧,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也變得云譎波詭,有學者提出應該用“去道德”和價值“無立場”的方法來應對這樣的局面。①但是,“去道德”與“無立場”究竟在什么意義下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政治與學術在韋伯的語境下究竟意味著什么?逢韋伯逝世90周年,其著作再次在漢語世界中被大量出版。
-
試析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論文摘要: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是豐富而深刻的:基于“道”本根的非戰(zhàn)觀、基于“人道”立場的戰(zhàn)爭價值觀、作戰(zhàn)有“道”的戰(zhàn)爭制勝觀,這些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代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對于后世也影響深遠。 論文關鍵詞:老子;軍事哲學思想;戰(zhàn)爭觀;制勝觀 老子身處春秋戰(zhàn)國后期,這個時代不僅是眾所周知的百家爭鳴的年代,更是戰(zhàn)亂不休,生靈涂炭的的時代,為挽救這個日益沉淪的衰敗亂世,老子開出了前所未有的治世良方,即“道”,老子以大道包羅寰宇,以大道統(tǒng)論自然、社
-
試論道家的無為思想
論文關鍵詞:道家;無為 論文摘要: “無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無為的本質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它與“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盁o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xiàn)。無為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為造作,達到“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十八章
-
論孔子的死亡意識與終極關懷
孔子;死亡;終極關懷;仁德;人生 孔子是從終極關懷的角度闡發(fā)他的死亡意識的,人的道德及其提高是他的終極關懷的基本內涵。所以孔子的死亡意識始終以“仁德”為中心,帶有鮮明的道德特征??鬃拥乃劳鲆庾R的實質是為了“生”,是為了人生更具有道德價值。因此,人生道德價值的實現(xiàn)是解決死亡問題的關鍵,是實現(xiàn)對死亡超越的最基本途徑。 終極關懷的概念是近代西方思想家提出來的,但終極關懷之意卻存在于一切文化系統(tǒng)中。張岱年先生把古今中外關于終極關懷的思想劃分三種類型:1.歸依上帝的終極關懷
-
乾泉什么是國學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浸淫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中華民族因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續(xù),而驕傲,而偉大! 在中國做好企業(yè),管理好企業(yè),你首先必須了解這個社會群體——中國人的性格、思想、價值觀與行為方式,了解他們的生活、理想和對生命的感悟,培育與他們的情感,得到他們的價值認同,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nbs
-
有關儒學未來命運的幾點思考
摘 要:近百年來,有關對儒學現(xiàn)代價值、儒學當代命運和儒學前途等涉及儒學未來和復興的問題的探討引起學者廣泛的參與。我們應當關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未來命運,對中國核心文化儒學的未來充滿信心。 關鍵詞:儒學;未來命運;復興 Abstract: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the value of Confucianism in the modern world,its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its future have be
-
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文化價值探討
在全黨內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部署。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中央領導同志率先垂范、帶頭參加學習實踐活動。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就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反復強調,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的重大舉措,是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繼續(xù),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為了更好地理解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內
-
宋明理學對自然秩序與道德價值的反思
丁為祥,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儒學的核心問題是天人關系問題,這一問題不僅表現(xiàn)為子貢“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的感慨,表現(xiàn)為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宏愿,也表現(xiàn)在張載“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的論定中。因此,這一問題可以說是貫徹儒學始終的問題。但對于這種貫徹始終的重大主題,不同時代的儒學卻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視角作出不同的探索與回答,——這又構成了儒學發(fā)展的歷史性與時代性;而不同時代的儒學,其借以區(qū)別的標志,往往也就體現(xiàn)在對天人關系不同的把握視角上。 &
-
淺談技術哲學研究的定位及關鍵
論文關鍵詞:技術哲學 技術創(chuàng)新哲學 學科定位 論文摘要:提出技術哲學研究要融入哲學主流和切近社會現(xiàn)實,必須定位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在這樣的定位下,技術創(chuàng)新哲學研究又成為了整個技術哲學研究的關鍵內容。 一 技術哲學研究的定位:建立一門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 中外技術哲學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30年左右的系統(tǒng)努力,雖然成果頗豐,但作為一門學科仍未進入“常規(guī)科學”階段,仍處于哲學研究的邊緣,仍未產(chǎn)生明顯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針對這種困境,為了適應當今技術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為了促
-
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下大學審美文化理念與價值的傳承與構建
摘 要: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中,大學審美文化不僅要傳承其優(yōu)良的理念和價值,也要與時俱進,對其不足加以構建與完善。當代大學審美文化一方面要傳承其人文性、引領性的理念,同時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構建創(chuàng)新性與超越性相結合、以追求和諧美和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目標的理念,還要在傳承大學審美文化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人文價值和社會責任感的價值觀。 關鍵詞:大眾審美文化;大學審美文化;理念價值;傳承構建  
搜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