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哲學解釋學 德育 理解
論文摘要:德育所依存的是一個“人”的世界,一個充滿了鮮活生命的生活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傳統(tǒng)的灌輸式德育把德育過程當成是道德知識的識記過程,忽視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要使德育擺脫這種困境,走向理解是一條出路。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與日俱增,相互理解精神已經成為民族之間和國家之間的普遍的心理需求。體現(xiàn)這種時代精神的理解理論探討的日益深入為德育中理解的引入提供了契機。本課題的研究借鑒了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思想,他關心的就是人與世界最基本的狀態(tài)和關系。他認為理解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關系,理解的過程發(fā)生在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是整個人類經驗的基礎。從理解方面來透視學校德育的現(xiàn)實,我們看到理解問題被極大忽視的狀況:
一、重識記輕理解。每一項道德內容都產生于人與其生活世界的特定的交往關系中,我們把這種關系稱之為“背景”。在現(xiàn)實德育中,這個“背景”常常被忽視,相反浮在表面的道德知識、行為表現(xiàn)卻受到過多的重視。傳統(tǒng)的德育讓學生知道了道德是什么,卻又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這是因為學生僅僅反映了道德,而沒有理解道德。理解不是對老師所講授的道德知識的識記,而是教師、學生和德育文本的視域融合。雖然各自的視域不同,但視域決不是封閉的。理解一開始,理解者的視域就進入它要理解的那個視域,隨著理解的進展而不斷擴大、拓寬和豐富。二、未充分正視學生的前見。這里強調的前見主要是指學生在理解之前已經具有的認知結構、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受強制性灌輸習慣的影響,現(xiàn)行的德育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統(tǒng)一性和同一性的特點。道德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它本身是具有理解性的,不同的學生對道德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理解本身具有歷史性意味著兩層意義:第一,理解是對歷史的理解,沒有歷史,理解便不可能,因為人是生活在歷史中的。第二,正因為理解是在歷史中展開的,因而也就具有歷史性。由于前見的存在,也由于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德育過程中產生不同的思想覺悟。所以德育不能完全注重同一性,要因材施教。
以上是關于試論哲學解釋學視野下的德育問題研究已公布的相關信息,請自考生們認真查看,如果你想獲取最新的江蘇自考新聞或者江蘇自考問題答疑,可以掃描江蘇自考網公眾號二維碼,我們會最第一時間內為你解答。
?自考有疑惑或想進學習群,請聯(lián)系江蘇自考網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