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列表
-
論王陽明“致良知”的儒家詮釋學思想意義
王陽明;良知;天理;本心;詮釋學 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與天理于一體。王陽明“致良知”命題的經典詮釋,就是讀者運用自己的良知,去與經典文本意義中體現出來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從了解經典文本的符號意義,進而了解經典文本意義中的“理”,最終達到對于圣人良知的體悟,實現自己的“良知”。從這個意義上說,“致良知”就是“良知”致“良知”。 “致良知”作為一個命題是由概念“致”與概念“良知”組成。“致”的意義如何?王陽明在《大學問》說:“致者,至也
-
人口問題正處歷史拐點
連日來,我都很不情愿地遙想自己的2050年,因為在這一年,我將迎來80歲生日! 那時,全中國的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也就是說,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中國將滑入重度老齡化和高齡化的深淵,而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它到底是福是禍,尚待有良知有膽識且沒有利益偏見的專家們展開負責任的研究?! ≈袊丝趩栴}原形畢露 古代典籍《尚書·五子之歌》中說,“民性邦本,本固邦寧”。它所體現的是先民思想,是以人為本的理念。而在當下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