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絲特·白蘭與潘金蓮都是傳統(tǒng)婚姻制度下的悲劇人物,都是各自不同時代的犧牲品。她們都對傳統(tǒng)婚姻中的倫理道德進行了反抗,海絲特最終得到了人們的愛戴和理解,而潘金蓮則得到了千古罵名。從二人的不同結果,探討婚姻中的倫理道德。
關鍵詞:海絲特·白蘭;潘金蓮;婚姻制度;倫理道德
海絲特是19世紀著名浪漫主義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的代表作《紅字》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一個代表人物。這兩個女性形象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她們之間有很多差異但也有很多共同點,下面通過對其進行對比,來探討婚姻中的倫理道德。
一、 傳統(tǒng)婚姻的犧牲品
意大利著名學者維柯認為,人類歷史有三大起源:宗教、婚姻、葬禮。一切民族,無論是野蠻的還是文明的,雖然彼此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隔得很遠,卻都會在結婚時舉行隆重的儀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婚姻對任何民族都是一種永恒、普遍而又神圣的習俗,1都具有很強的道德約束力。
海絲特和潘金蓮雖然所處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不同,但兩人都擁有不幸的婚姻,這是造成她們悲慘命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紅字》女主人海絲特•白蘭是一個遭受不合理婚姻束縛的典型代表。她年輕美貌,熱情奔放。她的丈夫羅格•齊林渥斯(Roger Chillingworth)則是一個臉上帶著邪氣與丑惡,衰老且外貌丑陋,身體畸形的偽善的老學者。在海絲特年紀尚小的時候,他誘惑她結了婚。他們的年齡相差很大,婚后,他沒有給海絲特足夠的關愛和愛情,兩年前與她離散。她從歐洲來到波士頓。隨后過著“守寡般”孤獨的生活。她在回憶她無愛的婚姻時說“只能把它們當作最丑的回憶了”2她的愛情斷送在沒有愛情的婚姻上。然而面對沒有絲毫愛情的婚姻,海絲特還是接受了。這是清教思想對她的禁錮,清教所規(guī)定的丈夫對妻子的絕對擁有權是造成她婚姻悲劇的原因。在殖民地時期的嚴酷統(tǒng)治下,清教徒力圖使社會宗教化,而清教思想實際上是對人性的壓制。
潘金蓮是中國文學名著《水滸傳》中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且看《水滸傳》中對她的描述:“那清河縣里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余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于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由此可見,潘金蓮并非人們所想的,天生就是淫婦。她不愿做大戶的玩物,而大戶因此報復于她,把她嫁給“三寸丁谷樹皮”,長相猥瑣,懦弱無能的武大郎。潘金蓮成了大戶與武大郎之間交易的犧牲品。她與武大郎沒有愛情,卻無法擺脫這個婚姻。中國封建社會里的女人遵守封建禮教“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束縛,4在這樣的道德觀念下,她沒有選擇婚姻的自由,而只能安分守己的做男人的附庸。在封建社會的東方,人們用束縛婦女的方式來保持他們的道德。
海絲特與潘金蓮這兩個人物都是各自時代的犧牲品,這兩個人物形象同時也是對所謂的合理的婚姻中倫理道德的批判。無論是清教思想虛偽道德,還是封建社會維護男權的倫理觀念,都是對人性的壓制,對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否定。海絲特與潘金蓮想要追求愛情的合理的要求,在當時的社會里,也違背其倫理道德觀念,成了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在這樣的傳統(tǒng)婚姻中,所謂的婚姻倫理道德觀念成了否定人性、虛偽的代名詞。
二、 對傳統(tǒng)婚姻的反抗
海絲特與潘金蓮是傳統(tǒng)婚姻的犧牲品,同時也是各自時代舊秩序的破壞者。然而,一個成為真善美的象征,而另一個成為人們口中的淫婦。是什么導致了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海絲特與潘金蓮在反抗傳統(tǒng)婚姻的過程中,有一些相似之處。她們向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發(fā)起了挑戰(zhàn),向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發(fā)起了挑戰(zhàn)。
以上是關于從海絲特與潘金蓮的對比看婚姻中的倫理道德已公布的相關信息,請自考生們認真查看,如果你想獲取最新的江蘇自考新聞或者江蘇自考問題答疑,可以掃描江蘇自考網公眾號二維碼,我們會最第一時間內為你解答。
?自考有疑惑或想進學習群,請聯(lián)系江蘇自考網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