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雅典城邦民主制是古希臘政治制度的一個典型,是近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起源:2、古羅馬政治制度是古代民主制的另一種典范,它的形成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三個階段;3、羅馬法。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希臘城國家的形成;梭倫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等改革運動的主要內容;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缺陷及影響。
第二節(jié):王政時期的軍事民主制形成的大概時間;羅馬共和國政治制度和體制及其主要機構;帝國時期的元首政治;羅馬法的性質、特點與影響。
第二章 英國封建君主制度的建立和演變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英國封建君主制度經(jīng)歷的幾個時期;2、英國議會的形成過程、性質和社會作用;3、代議制的主要內容;4、法律、國王和議會的相互關系。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統(tǒng)一的英吉利國家形成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因素;盎格魯--撒克遜肘代的中央政府和三級地方管理體制;諾曼征服與集權君主制的確立。
第二節(jié):英國議會的形成、性質及其作用;《大憲章》的內容與作用;“模范議會”;英國議會的結構及結構變化;代議制--議會對國王的限制作用。
第三節(jié):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王權的強化;形成國王與議會合作的主要因素;有限專制君主制的含義。
第三章 法國封建君主制度的建立和演變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5-11世紀法國封建君主制的形成與王權衰微的原因;2、11-15世紀法國封建等級君主制的特點;3、16-17世紀法國封建專制郡主制的強化及其特點。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與查理曼帝國;卡佩王朝與法國封建君主制形成;5—11世紀王權衰微的表現(xiàn)與諸候割據(jù)的原因。
第二節(jié):城市的興起與封建地主制的形成;11世紀--16世紀王權加強的途徑;封建等級制度、三級會議的召開與等級君主制的形成;
第三節(jié):王權強化的過程;路易十四與封建專制君主制;馬基雅弗利與《君主論》;法國封建君主制的特點。
第四章 德意志王國的封建政治制度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神圣羅馬帝國時期德意志的封建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普魯士的興起及其對德意志的影響;普魯士軍事官僚制度的發(fā)展、內涵和特征。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德意志封建化進程緩慢的原因:馬爾克;《黃金詔書》的內容與諸候割據(jù);神圣羅馬帝國的建立和性質;皇帝與教皇的斗爭;邦君的含義與影響;11-14世紀德意志城市的類型;漢薩同盟。
第二節(jié):霍亨索倫家族與普魯士王國的形成;普魯士軍事官僚制度的性質、特點;容克階級與軍事官僚;腓特烈二世與“開明君主制”。
第五章 沙皇俄國的封建專制制度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封建社會時期俄羅斯的政治制度的演變和結構;2、俄羅斯沙皇專制制度的形成和演進的進程;3、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與影響;4、葉卡特琳娜二世與沙皇專制制度的強化。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基輔羅斯政權與貴族政治;基輔羅斯的軍隊;“索貢巡行”;金帳汗國的統(tǒng)治;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與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伊凡四世與沙皇制度;沙皇特轄制與“特轄軍團”;縉紳會議。
第二章:彼得一世的政治制改革的內容;彼得一世時期俄國教會與世俗政權之間的關系;葉卡特琳娜二世的"開明君主專制";農(nóng)奴制。
第六章 英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英國是近現(xiàn)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開創(chuàng)者;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過程;3、近代英國國議會制度的變化和議會政治發(fā)展的主要特征;4、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與特點;5、英國的選舉制度。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議會制君主制政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查理一世與“長期議會”;1689年《權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繼承法》;內閣制的形成。
第二章:議會的結構和作用,議員的成分;19世紀的議會改革運動的內容、作用和影響;議會的職能與立法程度。
第三章:“遵循先例”的含義;司法機關與法院組織系統(tǒng);陪審制度。
第四章:輝格黨與托利黨和保守黨和自由黨;兩黨制的建立和發(fā)展;工黨的崛起;兩黨制長期存在的原因。
第五章: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1855-1870年文官制度的改革;文官制度的特點。
第六章: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普選權的確立;婦女與選舉權。
第七章 美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美國的政治制度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的一種典型;2、《聯(lián)邦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礎;3、美國政治制度最基本是最重要的特征是“三權分立”原則;4、美國的兩黨制是典型的西方政黨政治。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總統(tǒng)制;總統(tǒng)的選舉過程、任期年限和職權范圍;總統(tǒng)內閣制的形成和特征;
第二章:國會的構成和議會的產(chǎn)生;1787年聯(lián)邦憲法;國會兩院的權力與職能;國會的立法程序;
第三章:司法機關與法院組織系統(tǒng);聯(lián)邦最高法院。
第四章:兩黨制的起源與演變;聯(lián)邦黨與民主共和黨;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制長期穩(wěn)定存在的原因。
第五章:政黨分臟制;“彭德爾頓法”與美國文官制度的建立;美國文官制度的特點。
第六章:美國公民的基本權力和自由;選民資格的演變與選舉權的擴大;1971年憲法第26條修正案的主要內容。
第八章 法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演變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1789一1875年法國政治制度的變化;2、1789-1875年法國議會制度的變化;3、《拿破侖法典》;4、法國多黨制。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1789-1875年法國政治體制的變化與議會制共和政體的確立;熱月政變;七月革命與七月王朝;議會內閣的形成;元首制度及總統(tǒng)權力與地位的演變;巴黎公社的政治體制。
第二章:一院制、兩院制與多院制的交替演變;《人權法案》;《1791年憲法》;兩院制的確立與兩院權力的演變;議會的職權與立法程序。
第三章:大陸法系:《蠻族法典》;《拿破侖法典》的內容與歷史地位;司法機關的構成與職能。
第四章:政黨政治與政黨制度的歷史演變;1905年的“政教分離法”;多黨制。
第五章:人權與公民權的提出與發(fā)展;選舉制度的演變和普選權的確立;公民投票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九章 德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與演變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19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軍國主義傳統(tǒng)與民族沙文主義的內涵與影響;十一月革命;魏瑪共和國的歷史地位;《魏瑪憲法》的理論原則;法西斯制度的歷史淵源與社會背景。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德意志邦聯(lián)與邦聯(lián)議會;1848年法蘭克福會議;“大德意志派”與“小德意志派”;普魯士的政治體與施太因一哈登堡改革。
第二章: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帝國議會和聯(lián)邦議會;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的開端;《醫(yī)療保險法》。
第三章:十一月革命;《魏瑪憲法》與魏瑪共和國政治制度;
第四章:納粹主義的興起;第三帝國的建立;法西斯極權體制的建立與崩潰;黨衛(wèi)隊和蓋世太保。
第十章 俄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有演變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1861年農(nóng)奴改革的內容、影響與性質;2、沙皇專制制度向資產(chǎn)階級君主制的演進;3、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對俄國政治制度的影響。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1861年2月19日宣言》;農(nóng)奴制改革的內容與意義;60-70年代的政治改革;
第二章:“流血星期日”;“蘇維?!苯M織形式;“波將金號”起義;十月宣言與“六·三政變”;“斯托雷平反動”時期。
第三章:1917年二月革命;羅曼諾夫王朝的瓦解;布爾什維克;資產(chǎn)階級臨時政府;彼得格勒工兵蘇維埃;七月事變。
第十一章 日本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與演變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幕府時期的日本政治制度;2、明治維新與日本向資本主義的轉變;3、帶有封建性和軍事性的近代天皇制;4、軍部獨裁的軍國主義政體及其建立的背景。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幕藩體制;“德川幕府時代”與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明治維新初期的政治改革;自由民權運動;1889年憲法和近代天皇制的確立。
第二節(jié):日本軍國主義的產(chǎn)生;軍部的形成和軍國主義體制的建立;《田中奏折》;“二·二六兵變”。
第十二章 蘇聯(lián)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與演變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從政治制度的角度來分析蘇聯(lián)的興亡;2、蘇聯(lián)是一個聯(lián)邦制共和國;3、其政治結構的核心是蘇維埃代表大會;4、蘇聯(lián)的政黨政治;5、蘇聯(lián)的政治全制改革。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1917年十月革命與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大會;人民委員會蘇聯(lián)的成立;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的名稱變化;一黨制;“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第二節(jié):蘇聯(lián)國家權力機關的構成;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部長會議;聯(lián)盟院和民族院;法院與檢察院。
第三節(jié):蘇聯(lián)憲法中公民權的規(guī)定。
第四節(jié):赫魯曉夫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克格勃”;勃列日涅夫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戈爾巴喬夫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改革與新思維》;獨聯(lián)體與《阿拉木圖宣言》。
第十三章 東歐各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與演變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過程;2、東歐國家的政權機構和政黨;3、東歐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4、東歐國家與蘇聯(lián)的關系。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雅爾塔體系;從人民民主國家到社會主義國家;“冷戰(zhàn)”;情報局的成立和解散。
第二節(jié):東歐國家政治制度與“斯大林模式”;東歐國家的政治體制構成;一黨制。
第三節(jié):瓦文薩和“團結工會”;波蘭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匈牙利政治體制改革與多黨制;南斯拉夫的解體。
第十四章 英、美、法的政治體制改革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西方國家福利國家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政治機構與職能的改革與變化;公務員制度和公民權利的完善;多黨制度的兩極化與適度分權化的行政機構改革。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英國福利國家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文官制度與撒切爾夫人改革;戰(zhàn)后英國政府機構改革的幾個階段;利益集團與公民參政發(fā)展;
第二節(jié):美國聯(lián)邦制的演變;聯(lián)邦權力與州權力;1978年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政治行政設置的變及其職能的轉化;社會保障制度;1935年《社會保障法》。
第三節(jié):法國第四共和國的建立及其政治體制;第五共和國的建立與戴高樂體制的確立;統(tǒng)一的公務員制度的建立;1946年《公務員總章程》;多黨制度的兩極化;
第十五章 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盟國對德管理的政治原則和經(jīng)濟原則;2、德意志聯(lián)邦;3、《基本法》的理論原則與德國國家政體。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聯(lián)邦德國的建立;聯(lián)邦德國的統(tǒng)一政策;“哈爾斯坦主義”;“新東方政策”;科爾的“十點計劃”;德國的統(tǒng)一。
第二節(jié):《基本法》的原則;聯(lián)邦德國的政治體制結構;政黨制度;主要黨派;公務員制度。
第十六章 日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一、要求:
本章重點掌握:1、戰(zhàn)后日本政治制度變化的原因;2、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內容;3、公務員制度。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jié):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的性質;《日本國憲法》的主要內容;修憲程序與修憲動向。
第二節(jié):天皇權力與地位的變化;《人間宣言》;議會制內閣。
第三節(jié):國會的組成與權力;國會議員的產(chǎn)生與職權。
第四節(jié):日本現(xiàn)行法律系統(tǒng)。
第五節(jié):日本政黨的歷史演變;主要政黨;“五五年體制”;1955年自由民主黨的成立。
第六節(jié):戰(zhàn)后公務員制度的改革;《國家公務員法》;現(xiàn)行公務員制度。
第七節(jié):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選舉制度;《公職選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