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綱1830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
28062 中外教育史
南京師范大學編(2020年)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
Ⅰ 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
《中外教育史》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段)課程中必修、必考課,也是該專業(yè)自學考生的專業(yè)基礎理論課。
本課程有兩個特點:一是它是歷史學和教育學相交叉的學科,因而在學習時,要求自學者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尤其是了解中外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二是要求自學者能夠應用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念對教育史實進行分析批判的能力。
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中外教育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史實,重要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張,從中把握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鑒。
Ⅱ 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古代學校教育的產(chǎn)生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世界早期學校的主要類型和特征;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說、勞動起源說等諸種教育起源說,并掌握遠古時期教育的主要特點;掌握中國夏、商、西周官學制度體系及其變遷;掌握古希臘時期斯巴達和雅典兩種教育制度的異同;了解古羅馬帝國時期學校教育制度的變化。
【學習內容】
第一節(jié) 世界早期學校的出現(xiàn)
一、古代兩河流域的學校
(一)蘇美爾人的學校
(二)古巴比倫的學校教育
二、古埃及的學校
(一)宮廷學校
(二)寺廟學校
(三)文士學校
三、古印度的學校
(一)婆羅門教的教育
1.家庭教育
2.古儒學校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第二節(jié) 中國奴隸社會時期的學校教育
一、學校的萌芽:文獻記載中的夏朝學校
二、學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商朝的學校教育
三、學校教育的初步發(fā)展:西周的學校教育
(一)西周社會概況
(二)西周的學校教育制度
1、國學
(1)小學
(2)大學
2、鄉(xiāng)學
(三)西周學校的教師
(四)六藝教育
1、人文教育傳統(tǒng)與六藝的起源
2、西周的六藝教育
1.禮、樂
2.射、御
3.書、數(shù)
第三節(jié) 古希臘時期的教育
一、斯巴達的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
三、希臘化時代的教育
第四節(jié) 古羅馬時期的學校教育
一、共和政體時期的學校教育
(一)小學教育
(二)中學教育
(三)高等教育
二、帝國時期學校教育制度的變化
【考核知識點】
(一) 世界早期學校的出現(xiàn)及其特征;
(二) 中國奴隸社會時期的學校教育;
(三) 古希臘時期的教育;
(四) 古羅馬時期的學校教育。
【考核要求】
(一)識記
宮廷學校、寺廟學校、文士學校、古儒學校、庠、序、校、瞽宗、國學、鄉(xiāng)學、官師合一、六藝教育、學在官府、政教一體。
(二)理解分析
1.世界早期學校的主要類型、形成原因、主要特點;
2.中國夏、商、西周時期學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點;
3.中國先秦時期人文教育的特點;
4.斯巴達與雅典教育制度的特點,有何異同;
5.古羅馬帝國在學校教育制度方面的變化。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論的奠基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領會古代教育理論的奠基意義;掌握古代中外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張;理解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觀與其政治主張之間的關聯(lián);把握《學記》與《雄辯術原理》在教育發(fā)展歷史中的價值和地位;初步認識中外教育家在教育精神上的各自特點。
【學習內容】
第一節(jié)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一)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從“德教”到“德治”
(二)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作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二、“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目的觀
三、“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
四、以“仁”、 “禮”為旨歸的教育內容
五、“仁”心為本的教育方法
(一)“為仁由己”
1、立志、持志
2、克己、內省
3、改過遷善
(二)因材施教
(三)啟發(fā)誘導
(四))學、思、行結合
六、“仁愛”之師道觀
(一)學而不厭
(二)誨人不倦
(三)教學相長
第二節(jié)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論與道德內發(fā)說
二、“復性式”教育體系的建構
(一)“大丈夫”理想人格
(二)“四德”教育內容
(三) “自反”式教育方法
1.存心寡欲
2.尚志養(yǎng)氣
3.反求諸己
4.磨煉意志
第三節(jié) 荀況的教育思想
一、性惡論與外鑠說
二、“成性”式教育體系的建構
第四節(jié)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張
一、墨家功利主義的教育主張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論
(二)功利主義的教育內容
1.古代文化知識教育
2.科學技術教育
3.邏輯學知識的傳授
(三)主動的教育方法
二、法家“以法為教”的教育思想
(一)絕對“性惡論”與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第五節(jié)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美德由教育而來
二、“產(chǎn)婆術”與啟發(fā)式教學
第六節(jié)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的內容
(一)學前教育
(二)7歲至18歲
(三)18歲至20歲
(四)20歲至30歲
第七節(jié)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張
一、靈魂論與教育階段說
(一)教育的年齡階段劃分的理論基礎
(二)教育的年齡分期
1.出生至7歲
2.7歲至14歲
3.14歲至21歲
二、和諧發(fā)展的教育觀點
三、“百科全書式”的課程設置
第八節(jié) 《學記》與《雄辯術原理》
一、《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一)論教育的作用、目的及地位
(二)論學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
1.學制與學年設想
2.大學的學校管理
(三)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1.教學相長
2.預時孫摩
3.長善救失
4.啟發(fā)誘導
5.藏息相輔
二、《雄辯術原理》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二)培養(yǎng)演說家的方法
1.及早施教
2.內容廣泛的課程內容
3.因材施教
【考核知識點】
1.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孟子的教育思想;
3.荀子的教育思想;
4.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張;
5.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6.柏拉圖教育思想;
7.亞里士多德的年教育主張;
8.《學記》與《雄辯術原理》。
【考核要求】
(一)識記
1.有教無類、六經(jīng)、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學相長。
2.性善論、“四端”、“大丈夫”、存心寡欲、尚志養(yǎng)氣、反求諸己。
3.性惡論、“性偽分”、“性偽合”、“化性起偽”。
4. “兼士”、“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5.蘇格拉底問答法、助產(chǎn)術、理想國。
6.《學記》、教學相長、預時孫摩、長善救失、藏息相輔;《雄辯術原理》。
(二)理解分析
1.孔子關于教育對象、目的、內容、方法、原則等主張的內容及其歷史價值;
2.孟子性善論的教育意義,關于道德教育的主張及其歷史意義;
3.荀子性惡論及其對教育體系建構的意義,關于學習的理論及其意義,關于教師理論及其主要特征;
4.墨家關于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論述及其特點;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教育主張及其理論基礎;
5. “蘇格拉底法”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
6.柏拉圖對教育問題的主張;
7.亞里士多德的年齡分期思想、和諧教育理論的歷史價值及其局限;
8.《學記》對先秦儒家教育理論的總結;《雄辯術原理》在西方教育理論發(fā)展史中的地位和價值;《學記》與《雄辯術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較與啟示。
◎第三章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fā)展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發(fā)展的基本史實和脈絡,理解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發(fā)展的影響。認識宗教與西方教育制度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初步認識中外古代教育制度發(fā)展的特點。
【學習內容】
第一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的演變
一、封建官學制度發(fā)展的揭幕——稷下學宮的興衰
1.稷下學宮的興衰歷程
2.稷下學宮的性質與特點
二、漢代官學制度的建立
(一)漢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漢初的文教政策
2.“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二)漢代的官學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學
(1)太學
(2)宮邸學校
(3)鴻都門學
2.地方學校
三、魏晉六朝時期官學的興廢
(一)魏晉的官學教育
(二)南朝的官學教育
(三)北朝的官學教育
四、唐宋時期官學體系的完善
(一)唐宋時期的文教政策
(二)唐宋時期官學教育制度
1.唐朝的官學教育制度
2.宋代的官學教育制度
五、元明清官學制度的僵化
(一)元代官學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學
2.地方官學
(二)明朝官學制度
1.中央官學
2.地方官學
(三)清代的官學教育
1.中央官學
2.地方官學
第二節(jié) 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發(fā)展軌跡
一、先秦時期政治性的私學
(一)私學興起
以上是關于江蘇自考01839 中外教育史教材大綱(高綱1830)已公布的相關信息,請自考生們認真查看,如果你想獲取最新的江蘇自考新聞或者江蘇自考問題答疑,可以掃描江蘇自考網(wǎng)公眾號二維碼,我們會最第一時間內為你解答。
?自考有疑惑或想進學習群,請聯(lián)系江蘇自考網(wǎng)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