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el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Factors of Autumn Planting-Early Rice in Hubei WU Jian-ping1,CHEN Jian-ping1,2,ZHAO Feng1,2,CAI Hai-ya1,WANG Ben-fu1,2,WU De-jun2, LI Liang1,3,YOU Ai-Bing4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rice varieties suitable for autumn planting in Hubei province, 12 early rice cultivars were selected with two late rice varieties as control to investigate the yield components, heading stage of autumn planting-early rice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of yield compon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rly rice itsel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angyou 287 and Jinyou 402 should be selected when the early rice sown before July 8; when sown from July 8th to the 18th, Jinyou 47 or Liangyou 287 should be used; autumn planting of early rice should not be carried out after July 23. Yield of Rongyou 9, Xiangzaoxian 24 and Fengyou T025 were lower when sowing at scheduled time thus should not be applied as autumn planting cultivar in Hubei province. The regular growth period of early ric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of autumn planting. Early rice with greater tillering ability and more grains per panicle should be selected for earlier sowing date, and vice versa. Prior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early rice varieties with shorter growing period when selecting autumn planting early rice; meanwhile, suitable cultiv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promote grain-filling of rice. Key words: early rice; autumn planting; yield development; growth period; relating factors 湖北省位于長江中游,是我國自然災害多發(fā)省份之一,尤以旱澇災害最為嚴重。受夏季風影響,每年4~10月均可能發(fā)生暴雨洪澇災害,尤其是6~7月,降水頻繁、雨量集中、暴雨多,是湖北省汛期降水的主要特點`1`,而此階段往往又是湖北省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湖北省水稻生長季的降水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表現(xiàn)為強降水發(fā)生頻率增加`2,3`,對水稻生產的影響也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一方面給水稻生長、產量等帶來直接影響`4,5`,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水稻病蟲害的流行等次生災害`6`。 2011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達438.08萬hm2,以水稻、小麥、油菜受災為主,影響最大。尤其是干旱造成的損失最嚴重,全省受災面積達298.79萬hm2,成災面積130.13萬hm2,絕收面積2.17萬hm2,暴雨致災63.91萬hm2,低溫凍害致災67.71萬hm2。但相對于2010年受災程度較輕,全省種植業(yè)災害損失達到90.8億元。 為盡可能彌補自然災害所致?lián)p失,生產上采用將當年收獲的早稻種子作晚稻種,即“翻秋”的栽培方式,作為災后晚稻缺種的補救措施。但早稻品種感溫性強,作倒種春種植時,前期氣溫高,營養(yǎng)生長期會明顯縮短,影響產量;如播種過遲,出穗開花期又容易遭受低溫影響,增加不實率,甚至失收。為明確不同早稻品種秋種在湖北省的生態(tài)適應性,本試驗以12個不同基因型和生態(tài)型早稻品種生育進程和產量構成特征為評價指標進行研究,旨在為湖北省水稻抗災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共14個,其品種名及特征特性具體見表1。以晚稻品種五豐優(yōu)T025和淦鑫688作對照。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1年7~11月在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試驗田土壤有機質25.82 g/kg,pH 7.57,堿解氮102.33 mg/kg,速效磷12.19 mg/kg,速效鉀160.83 mg/kg,土壤肥力中等。試驗田交通方便,排灌條件完善。各品種分5個時期播種,播種時期分別為7月8、13、18、23、28日。播種方式為點播,每穴2粒種子,行距25 cm,株距14 cm。各品種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4 m2,3次重復。 1.3 測定項目和方法 水稻成熟后,每品種按平均有效穗數(shù)取10株植株進行考種,主要考察有效穗數(shù)、穗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等指標。另外于田間調查水稻株高,原則是選定中間行,連續(xù)測定15株,所得平均數(shù)據(jù)即為品種株高。同時每小區(qū)按平均分蘗選取3株測定水稻干物質量。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Excel整理,并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相關性分析。`NextPage`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期下各品種秋種的齊穗時期 除品種淦鑫688在各播期均不能正常抽穗外,其余品種在預設播期均能正常齊穗,但齊穗時期差別較大(表2)。其中播期為7月8日時,各品種中嘉育948齊穗時期最早(8月24日),其次是湘早秈24和兩優(yōu)287(8月28日),其他大部分品種均在9月3日才齊穗。播期為7月13日時,各品種的齊穗期差異較小,其中陸兩優(yōu)996、湘早秈24、嘉育948、兩優(yōu)287品種齊穗較早,其他均晚4 d齊穗。播期為7月18日時,與早稻品種相比,晚稻五豐優(yōu)T025齊穗時期較晚。播期為7月28日時,各品種中僅嘉育948在10月份以前抽穗,其余均較晚,受后期光溫條件影響不能充分灌漿。 2.2 不同播期下各品種秋種的產量表現(xiàn) 由表3可見,同一品種在不同播期的產量不同。其中播期為7月8日時,各品種中產量達到最高的有6個,播期為7月13日時有2個,播期為7月18日時有4個,播期為7月23日時有1個,播期為7月28日時各品種產量均最低。嘉早309、淦鑫203、陵兩優(yōu)268、嘉育948、金優(yōu)402和兩優(yōu)287在7月8日播種可達到最高產量,推遲播種則產量降低;金早47和五豐優(yōu)T025在7月13日播種產量最高;中嘉早17和中早39在7月18日播種產量最高;湘早秈24則在7月23日播種才能達到最高產量。 在同一播種時期,不同品種產量差異顯著。播期為7月8日時,各品種產量最高的是兩優(yōu)287,其次為金優(yōu)402;播期為7月13日時,各品種產量最高的是金早47;播期為7月18日時,各品種產量最高的是中嘉早17。與早熟晚稻(五豐優(yōu)T025)比較,早稻翻秋產量均較高,各品種在7月28日播種產量均極低,失去了種植的意義。另外一個參試晚稻品種淦鑫688即使在7月8日播種也無法正常抽穗,基本上沒有產量(表3中未列)。 從產量上看,在7月8日以前播種,應選用兩優(yōu)287和金優(yōu)402;7月8~13日播種應選用金早47或兩優(yōu)287;7月18日左右播種選用中嘉早17或兩優(yōu)287;7月23日左右播種則選用金早47和陵兩優(yōu)268;7月28日以后各水稻品種產量均較低,不宜進行翻秋種植。榮優(yōu)9號、湘早秈24以及早熟晚稻五豐優(yōu)T025在現(xiàn)有幾個播種時期產量均較低,不宜作為湖北省抗災補救品種。 2.3 不同播期下各品種秋種產量與正常生育期的相關性分析 由圖1可見,正常生育期(表1)與水稻秋種產量呈負相關,即生育期越長,則秋種產量越低。其中播期為7月8日時,各品種的生育期與秋種產量相關性達到顯著水平(P<0.05,n=13)。 2.4 不同播期下各品種秋種產量與其構成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見,播期為7月8日、13日時,各水稻品種產量與單株有效穗數(shù)和每穗總粒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而與千粒重和結實率相關性不顯著;播期為7月18日時,各水稻品種產量與4個產量構成因素均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播期為7月18日及以后,各水稻品種產量與千粒重和結實率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其中結實率與產量的相關性隨播期的推遲而增加;7月23日、28日播種的各水稻品種產量與每穗總粒數(shù)呈弱負相關。 3 討論 3.1 播期對秋種早稻產量的影響 早稻秋種是彌補洪澇災害稻田損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引用適宜本地區(qū)氣候特點的早稻品種尤為重要。研究發(fā)現(xiàn),嘉早309、淦鑫203、陵兩優(yōu)268、嘉育948、金優(yōu)402和兩優(yōu)287受播期推遲產量減少,這些品種受生長高溫的影響不大,而對低溫較為敏感。中嘉早17、中早39、陸兩優(yōu)996、榮優(yōu)9號以及湘早秈24對營養(yǎng)生長時高溫比較敏感,7月13日以前播種齊穗期相對其他品種較遲,而在7月18日以后播種則齊穗期相對較早。湖北省6~7月份易發(fā)生澇災,此時溫度一般維持在30~35 ℃的高溫`1`。由于早稻品種感溫性強`7`,因此早稻秋種栽培要特別強調適期播種,嚴格做到短秧齡移栽,盡可能充分利用后期的光溫條件進行有效灌漿。 7月23日播種,早稻秋種產量較低,至7月28日播種,很多品種接近絕收。因此,災年早稻翻秋在湖北省應控制在7月23日以前。 3.2 品種自身特性對秋種早稻產量的影響 早稻不同播種時期的水稻品種翻秋產量與正常生育期呈負相關,說明自身生育期較短的品種更有利于翻秋種植時取得較高的產量。王文俊`8`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結論,同時他建議采用陳種子以進一步縮短生育期。播期對翻秋產量的影響反映在產量構成因素。在7月28日播種,水稻產量與單株有效穗數(shù)相關性不顯著,而在這之前播種均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說明7月28日后播種的水稻受光溫條件影響,自身分蘗能力下降,品種分蘗力對產量影響較小,反之在此之前則影響相對較大。因此,在7月28日以前播種篩選翻秋早稻品種時應選擇分蘗能力較強的品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