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版,亚洲熟女av综合网五月,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中文字幕乱码一区av久久不卡

江蘇自考網(wǎng)歡迎各位自考生,今天是
江蘇自考網(wǎng)上報名系統(tǒng) 江蘇自考新聞 自考準考證 江蘇助學自考(小自考) 江蘇自考100問 自考13000英語專升本課程學習
南京 蘇州 昆山 徐州 無錫 常州 鎮(zhèn)江 揚州 南通

江蘇自考03281《食品微生物學(二)》教材大綱

2021年12月30日信息來源:江蘇教育考試院

高綱1086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

03281  食品微生物學(二)

江南大學編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

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性質和特點

食品微生物學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必修基礎課。微生物學是在細胞、分子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tài)構造、營養(yǎng)和培養(yǎng)、代謝調控、生長繁殖、遺傳和育種、生態(tài)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并將其應用于農業(yè)、工業(yè)、醫(yī)藥衛(wèi)生、生物工程和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的科學。本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該學科的發(fā)展前沿、熱點和問題,使學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與實驗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命活動規(guī)律,并與大食品(包括食品、糧油、飼料)加工業(yè)密切聯(lián)系,掌握微生物學在食品工業(yè)中的應用,微生物所引起的食品的腐敗變質以及加以質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工作實踐打下寬厚的基礎。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考生應掌握以下的內容。

1. 掌握與食品工業(yè)關系密切的各大類微生物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菌落特征與繁殖方式。

2. 了解微生物營養(yǎng)需要以及配制培養(yǎng)基的原則。

3. 掌握微生物的主要產能方式及典型的發(fā)酵途徑。

4. 掌握微生物的生長規(guī)律,以及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理化因素。學會利用這些因素更好地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

5. 學習微生物遺傳變異的基本理論,掌握幾種新的育種方法 --- 誘變育種、雜交育種、基因工程育種的原理與技術。

6.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性,了解不同食品及農副產品上微生物的類群,了解食品生產、貯存過程中變質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

7. 了解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在污水處理中的作用。

8. 了解抗原抗體反應的一般規(guī)律,掌握運用現(xiàn)代免疫學技術進行菌種鑒定的依據(jù)和方法。

9. 對微生物學的研究進展和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有一定的了解。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lián)系

本課程先修課程有生物化學、有機化學

(四)說明

大綱中打有“*”號的部分學生可以自行掌握。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緒論 

(一)課程內容

學習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微生物學的發(fā)展史、微生物學的學習內容、學習微生物學的任務和微生物學的應用。

(二)學習要求

1. 重點掌握微生物及其共性,微生物學建立的主要人物與貢獻,

2. 熟悉微生物學在生命科學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3. 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微生物學的發(fā)展趨勢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微生物的定義

2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3  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以及微生物學建立的主要人物與貢獻。

(1)微生物學的經驗時期;(2)實驗微生物學時期;(3)現(xiàn)代微生物學時期

4 微生物學發(fā)展趨勢

(考生應重點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義,明確本課程的主要范圍,了解微生物學在生物學中的地位,以及各門學科的相互滲透、技術方法的創(chuàng)新對微生物學發(fā)展的重要性;微生物學的發(fā)展概況和微生物的一般特點。)

第一章  原核生物細胞的形態(tài)、構造和功能

(一)課程內容

通過本章的教學,學生應認識和學習各種原核微生物,包括細菌<三菌和三體(主要是前者)>、古生菌的基本結構特點(群體/個體)、功能、群體形態(tài)和生活特性,對細胞型微生物的多樣性形成概念。了解它們和人類的關系

(二)學習要求

1  掌握細菌細胞的形態(tài)構造(重點:細胞壁、細胞膜、芽孢、糖被、鞭毛)、繁殖、功能及其群體形態(tài);

2  掌握放線菌的形態(tài)構造、繁殖及菌落特征;

3  掌握藍細菌的形態(tài)構造及應用;

4. 了解古生菌的概念及其與真細菌、真核生物的主要區(qū)別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細菌 (1) 細胞的形態(tài)構造及其功能

(2)細菌的群體形態(tài)

(3)古生菌

概念的提出、細胞形態(tài)、細胞結構

 2.放線菌(1)放線菌的形態(tài)構造

(2) 放線菌的繁殖

(3) 放線菌的群體特征

  3.藍細菌(1) 藍細菌的形態(tài)構造

(2)藍細菌的實踐意義

(重點是各類原核微生物的個體形態(tài)、結構、群體形態(tài)特征、繁殖方式。各類原核微生物主要代表種類以及它們的實際應用。)

第二章  真核生物細胞的形態(tài)、構造和功能

(一)課程內容

通過本章的教學,學生應認識和學習各種真核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霉菌和蕈菌的形態(tài)、構造、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了解真核微生物和人類的關系。

(二)學習要求

1.了解真核生物細胞的結構與原核生物細胞的差異比較。

2.重點掌握酵母菌的形態(tài)構造、繁殖方式和生活史和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3.重點掌握霉菌的形態(tài)構造、真菌的孢子和菌落特征

(并注意將霉菌-放線菌;酵母-細菌進行分析、比較)

4.了解蕈菌的定義和發(fā)育過程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酵母菌(形態(tài)、結構、繁殖方式和主要代表菌)

2.霉菌(形態(tài)、結構、繁殖方式和主要代表菌)

3.真核微生物與原核微生物的比較。

(重點是酵母菌和霉菌的個體形態(tài)、結構、群體形態(tài)特征、繁殖方式以及主要代表種類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第三章 病毒

(一)課程內容

通過學習,使學生對病毒這個微生物世界中特殊成員有一個全面的基本了解,包括病毒的特點、概念的發(fā)展、定量的基本方法、病毒的化學組成及結構特點、生活規(guī)律等。

(二)學習要求

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1. 基本概念:病毒的效價;包涵體;核衣殼;毒粒;病毒的復制;反受體(病毒吸附蛋白);一步生長曲線;烈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原噬菌體;溶源性與溶源性細菌;溶源轉變;衛(wèi)星病毒;衛(wèi)星RNA;類病毒;朊病毒。

2. 病毒的特點以及與細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和衣原體的比較區(qū)別

3. 病毒殼體的作用及其3種基本結構

4. 病毒包膜及其中糖蛋白的功能

5. 病毒粒子的化學組成(核酸、蛋白質、脂類、糖類及陽離子)

6. 病毒核酸的主要類型及其正負極性的定義

7. 何謂病毒的結構蛋白質?其結構蛋白主要包括哪些?這些結構蛋白的作用?

8. 病毒(噬菌體)的復制周期包括的6個過程

9. 病毒的一步生長曲線及不同時期的特點 

 

10. 衛(wèi)星病毒;衛(wèi)星RNA;類病毒;朊病毒各自的特點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病毒的一般性質:

(1)特點、定義及宿主范圍;(2) 定量測定(蝕斑測定);(3) 群體特征(包涵體; 蝕斑)。

2 病毒粒的性質:

(1) 病毒粒的形態(tài)結構:大小和形狀;殼體結構;包膜結構; 結構類型 

(2)病毒粒的化學組成: 核酸; 蛋白質; 脂質;糖及其他

3 病毒的復制-以噬菌體為例

(1)烈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的概念;

(2)烈性噬菌體的復制周期: 復制周期;  一步生長曲線.

(3)溫和噬菌體的溶源化。

4. 亞病毒因子:衛(wèi)星病毒;衛(wèi)星RNA;類病毒;朊病毒

(重點是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化學組成、增殖過程以及在實踐中的意義。)

第四章 微生物的營養(yǎng)和培養(yǎng)基

(一)課程內容

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微生物營養(yǎng)類型的特點及多樣性,以及根據(jù)不同微生物各自的營養(yǎng)要求,配制相應的培養(yǎng)基對微生物進行培養(yǎng)的理論知識,微生物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方式及其基本特點,為今后對微生物的研究與利用打下基礎。

(二)學習要求

1. 微生物的營養(yǎng)要求

(1)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 

(2)微生物的6類營養(yǎng)要素;

(3)微生物的營養(yǎng)類型

2. 營養(yǎng)物質進入細胞

(1)擴散;(2)促進擴散; (3)主動運輸 (4)基團移位  

2 培養(yǎng)基

(1)選用和設計培養(yǎng)基的原則和方法; (2)培養(yǎng)基的類型及應用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重點掌握微生物細胞的6大營養(yǎng)要素及其生理功能

2. 水活度的概念及應用

3. 4大營養(yǎng)類型及其分類標準

4. 碳氮比的概念及細菌、放線菌、酵母和霉菌對碳氮比要求的差異和特點

5. 不同條件下保持培養(yǎng)基pH穩(wěn)定的方法

6. 不同微生物對生長環(huán)境氧化還原電位的要求

7. 掌握增殖培養(yǎng)基、選擇培養(yǎng)基和鑒別培養(yǎng)基的區(qū)別和特點

8. 半固體培養(yǎng)基及其用途

9. 4種主要營養(yǎng)運輸方式(擴散、促進擴散、主動運輸和基團移位)的基本特點

(重點了解微生物所需營養(yǎng)物質及其生理功能;培養(yǎng)基的類型及應用。)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陳代謝

(一)課程內容

通過本章的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微生物代謝類型的特點及多樣性。微生物的各種產能途徑(方式)的基本特點(特別是其它生命所不具備的產能方式)以及微生物所特有的耗能合成代謝。

 (二)學習要求

1 微生物能量代謝

(1)異養(yǎng)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 發(fā)酵;  2. 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2)無氧呼吸。

(2)能量轉換方式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2. 重點掌握微生物代謝的調節(jié)以及代謝調節(jié)在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3. 了解微生物次級代謝與次級代謝產物的定義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葡萄糖到丙酮酸的4個主要途徑。

2. 概念:發(fā)酵與呼吸; 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3. 發(fā)酵、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產能比較

4. 細菌酒精發(fā)酵與酵母酒精發(fā)酵; 同型乳酸發(fā)酵與異型乳酸發(fā)酵

5. 生物固氮?生物固氮必備的6要素?

6. 酒精一型、二型發(fā)酵及應用。

7. 同型乳酸發(fā)酵的應用。

8. 微生物的代謝調控。

(重點放在微生物代謝特殊性方面,并聯(lián)系在菌種鑒定中的應用,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以及在工、農業(yè)生產方面的應用,如乙醇發(fā)酵、乳酸發(fā)酵、固氮作用等。注意體現(xiàn)微生物代謝類型多、代謝活力強的特點)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

(一)課程內容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方法及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規(guī)律,掌握各種物理、化學手段用于控制微生物生長的方法及原理。結合食品的特性,對微生物引起的腐敗的原因加以分析。

(二)學習要求

1  掌握測定生長繁殖的方法:微生物生長的常規(guī)測定方法(原理和操作) 

2. 細菌的群體生長繁殖: 細菌生長繁殖的規(guī)律(生長曲線); 控制技術(連續(xù)培養(yǎng)的概念與方法) 

3.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控制: 物理和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方法和原理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概念和詞匯:CFU、分批培養(yǎng)、代時、連續(xù)培養(yǎng)、滅菌、菌種保藏

2. 細菌、酵母和霉菌的生長特點與繁殖方式

3. 常用的微生物生長測定方法、原理、優(yōu)缺點及適用性(主要方法:顯微鏡直接計數(shù)、活菌計數(shù)法、重量法和比濁法)。

4. 同步培養(yǎng)、同步細胞和同步生長?獲得同步細胞的方法?

5. 細菌生長曲線分為幾個時期,各期的特點及其對科研和生產實際的指導作用。

6. 以生長曲線為指導分析產生二次生長的原因

7. 連續(xù)培養(yǎng)的兩種控制方式(培養(yǎng)系統(tǒng))。連續(xù)培養(yǎng)兩種控制方式的特點和應用。

8. 恒化連續(xù)培養(yǎng)中生長限制因子與比生長速率之間的關系

9. 最適生長溫度以及根據(jù)最適生長溫度進行的微生物類群劃分?溫度如何影響微生物的生長?

10. 最適生長pH以及根據(jù)最適生長pH進行的微生物類群劃分?

11. 根據(jù)氧與微生物的關系進行的微生物類群劃分? 氧對嚴格厭氧菌的毒害作用原理。 

12. 如何通過生長的測定了解化學物質的殺菌作用方式(抑菌、殺菌和溶菌)

13. 青霉素作用于細胞的具體靶點及作用效果

14. 高溫殺菌的原理?結合實驗掌握實驗室常用的高溫殺菌方法(灼燒、干熱和濕熱)及優(yōu)缺點

15. 紫外輻射抑制和殺死微生物的機制?結合細菌細胞壁的合成過程闡述青霉素的殺菌機理各種殺菌和抑菌的輻射方法和原理

16. 舉例說明過濾除菌在實驗室和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17. 菌種保藏的基本方法及特點(培養(yǎng)基傳代、液氮、低溫冰箱、沙土管法和冷凍真空干燥).

18.  高滲、干燥與水活度的關系,以及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重點放在生長曲線、理化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及其實際應用,促進微生物生長和抑制、致死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食品微生物的控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

(一)課程內容

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明確微生物遺傳在本質上與高等生物的一致性,以及其獨有的特殊性、優(yōu)勢及其重要地位。掌握微生物特有的遺傳學基礎、規(guī)律及應用。

 (二)學習要求

1 遺傳的物質基礎-3個經典試驗及朊病毒帶來的思考

(1)DNA作為遺傳物質;(2)RNA作為遺傳物質; 

2 質粒和轉座因子

(1) 質粒;  (2)轉座因子

3 基因突變及修復

(1)基因突變類型; (2) 基因突變的分子基礎; (3) DNA損傷及其修復

4微生物育種

5 細菌基因轉移和重組

(1) 轉化; (2) 接合;  (3)轉導; (4)原生質體融合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為什么微生物被尊稱為遺傳學研究中的明星?——微生物特性的匯總

2. 證明遺傳物質為核酸的三個經典試驗?

3. 概念:基因組;基因突變;影印培養(yǎng)技術;

4.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及古生菌,他們基因組結構的特點

5. 質粒的主要類型、基本性質及應用;質粒與轉座因子的概念

證明突變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因子間無直接對應關系的三個經典實驗?

 

6. F質粒及其特性,F(xiàn)質粒在細胞中的存在方式有幾種?其相應的菌株名稱?

7. 營養(yǎng)缺陷型的概念?營養(yǎng)缺陷型的分離方法和原理(如何分離營養(yǎng)缺陷型菌株)?

8. 基因突變的特點?

9. 常見誘變劑及作用特點

營養(yǎng)缺陷型之外的其他基因突變型的分離方法、原理及其應用

10. Ames試驗的原理、方法和應用

11. DNA修復方式及特點(切除、重組和SOS修復方式,不要求詳細的參與組分及其作用)。

12. 接合作用的概念, F+,Hfr,F’和 F-菌株在接合作用中的角色?F+,Hfr,F’作為供體時的接合作用結果有何特點?

13. 轉導作用;轉導顆粒;轉導噬菌體;比較特異性轉導與普遍性轉導的異同點。

14. 轉化作用,感受態(tài)細胞

江蘇自考03281《食品微生物學(二)》教材大綱

15. 原生質體融合及其4個主要的步驟? 細菌、酵母和霉菌進行原生質體制備時常用的酶類。

(重點了解微生物遺傳變異的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微生物突變的機制,基因重組,微生物選種、育種及菌種保藏的原理與方法)

第八章 微生物生態(tài)

(一)課程內容

通過本章的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huán)中的重要和獨特作用,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點及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掌握微生物與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在污水處理、生物修復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環(huán)境保護中的作用潛力。

 (二)學習要求

1 *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與作用

 (1)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    (2)微生物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

2 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

 (1)微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     (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 微生物與環(huán)境保護

   (1) 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 (2)污染物的微生物處理;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概念:種群、群落、根際微生物、菌根、根瘤、BOD、COD、活性污泥、生物膜、生物修復。

2.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主要作用——分解者。

3*.微生物在氮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固氮、硝化、反硝化;氨化和各種同化作用)。

4.舉出典型例子說明微生物種群間的協(xié)同作用關系。

5.微生物種群間、微生物與動、植物間互惠共生的典型例子以及共生關系中各方的主要作用。

6.舉例說明微生物種群間的偏害(拮抗)作用關系和捕食關系。

7*.舉出典型例子說明微生物種群間的寄生作用關系(病毒與寄主;蛭弧菌與某些細菌)。

8.為什么說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

9*. 嗜極微生物包括哪些主要類群?

10.大腸菌群——水質糞便污染的指示菌,檢測常用的方法和鑒別培養(yǎng)基?

11. 污水的微生物厭氧處理(沼氣發(fā)酵)特點。

12. 污水微生物處理的優(yōu)點

13*.Ames 實驗的方法、原理以及在環(huán)境致突變物質檢測中的應用

14.*概念: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作用、未培養(yǎng)微生物、微生物活的非可培養(yǎng)狀態(tài)

(重點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規(guī)律及微生物在污水處理方面的應用)

第九章 感染與免疫

(一)課程內容

通過本章的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病原微生物與人體免疫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關系,掌握有關免疫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及其應用。 

 (二)學習要求

  1 感染     (1) 感染途徑 ;    (2)病原體及其致病性(以細菌為例)

2 免疫     (1)非特異性免疫; (2)特異性免疫

3 免疫學實際應用   (1) 血清學反應; (2)免疫標記技術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細菌的毒力、侵襲力

2. 比較一組概念:內毒素、外毒素、類毒素和抗毒素。

3. 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及其特點比較

4. 各種生理屏障在非特異性免疫中的作用

5*. NK細胞作用于靶細胞的特點

6*. 補體的概念及其作為體液殺菌因素作用于病原菌的主要方式。

7*. 干擾素的概念及其抗病毒機理

8.  特異性免疫的類型及分型依據(jù)

9.  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完全抗原與半抗原、抗原決定簇

10.  抗體、抗體結構中的重要功能區(qū)(抗原結合位點和補體結合位點)

11. 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和免疫標記技術

12. 人工自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

(重點了解病原菌傳染的機制,抗原的性質和微生物的抗原結構,抗體免疫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血清學反應及其應用)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類與鑒定

(一)課程內容

通過本章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分類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方法。了解利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建立的有關生物進化和系統(tǒng)發(fā)育的理論。

 (二)學習要求

1 基本理論

(1)微生物分類學三個組成部分;

(2) 分類單元及其等級;

(3) 微生物命名;

(4) 細菌分類系統(tǒng)----Bergey’s Manual

2 微生物分類鑒定的特征和技術

(1) 形態(tài)學和生理生化特征;  

(2) 血清型和噬菌體型;

(3)* 氨基酸順序和蛋白質分析;

(4)*核酸的堿基組成和分子雜交;   

(5)* rRNA的序列分析; 

(6)*化學分類特征

3* 微生物的快速鑒定和自動化分析技術

(1)微量多項試驗鑒定系統(tǒng);  

(2)數(shù)值分類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明確分類學涉及的三個組成部分是: 分類、命名和鑒定。

2. 掌握國際細菌命名法規(guī)中關于命名的常用法規(guī)——以種的命名和亞種的命名為例進行闡釋。

3. 明確“命名模式”是分類單元命名的依據(jù),并且僅僅是命名時所依據(jù)的模式。

4. 細菌在種、屬和科-目的不同分類單元等級上的命名模式是如何指定的?指定依據(jù)? 

5*. 為何說被指定的命名模式不一定是該分類單元中最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單元?(從指定依據(jù)上分析)

6.明確伯杰氏手冊在細菌全面分類鑒定中的國際化權威地位。

7. 細菌分類鑒定的特征包括那幾大類?(形態(tài)、生理生化、蛋白及核酸的組成及序列等)

8. 明確血清型檢測主要適用于微生物種內不同菌株的分類鑒定

9. *(G+C mol%)的概念以及在分類鑒定應用中僅能夠使用其否定原則的含義

10* . 全基因組DNA-DNA雜交應用于判斷同屬、同種和同亞種的標準如何?

11* . 何謂數(shù)值分類?

(重點掌握微生物的分類單位與命名,微生物的分類方法)

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

(一)幾點說明

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學習要求”、“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以及重點掌握的要求,它們的含義是:

1、學習要求: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規(guī)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并能夠歸納和理解規(guī)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熟悉其內容要點和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并能根據(jù)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

2、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要求應考者掌握有關的知識點,正確理解和記憶相關內容的原理、方法步驟等。

3、重點掌握:要求應考者必須掌握的課程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知識點。

 

(二)自學教材

本課程使用教材為:微生物學教程,周德慶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三)自學方法的指導

本課程作為一門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綜合性強、內容多、理解性知識和記憶性知識并存,應考者在自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學習前,應仔細閱讀課程大綱的第一部分,了解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熟悉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課程與有關課程的聯(lián)系,使以后的學習緊緊圍繞課程的基本要求。

2、在閱讀某一章教材內容前,應先認真閱讀大綱中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對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

3、閱讀教材時,應根據(jù)大綱要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須牢固掌握,在閱讀中遇到個別細節(jié)問題不清楚,在不影響繼續(xù)學習的前提下,可暫時擱置。

4、學完教材的每一章節(jié)內容后,應認真完成教材中的習題和思考題,這一過程可有效地幫助自學者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增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1、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所提出的總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

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層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識點的考核要求。

3、對應考者進行輔導時,應以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以考試大綱為依據(jù),不要隨意增刪內容,以免與考試大綱脫節(jié)。

4、輔導時應對應考者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倡應考者“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依靠自己學懂”的學習方法。

5、輔導時要注意基礎、突出重點,要幫助應考者對課程內容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對應考者提出的問題,應以啟發(fā)引導為主。

6、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要引導應考者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和解決問題。

7、要使應考者了解試題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五)關于命題和考試的若干規(guī)定

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條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章節(jié),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

2、試題難易程度要合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3:3:2。

3、本課程考試試卷可能采用的題型有: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填空題、簡答題及論述題等類型(見附錄題型示例)。

4、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

 

 

附錄  題型舉例

一、 單項選擇題

在下列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并將其字母標號填入題干的括號內。

1. 在放線菌發(fā)育過程中,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的器官為___。                       (   )

a.基質菌絲    b.氣生菌絲    c.孢子絲    d.孢子

 

二、 填空題

1. 對酵母細胞進行活菌計數(shù)時,常加入美藍染色液在顯微鏡下觀察,這時的樣品中活細胞呈_____________色,死細胞呈________色

 

三、 名詞解釋

1.溫和噬菌體

 

四、簡答題

1. 劃分微生物營養(yǎng)類型的依據(jù)是什么?

2. 下圖為TMV重建實驗示意圖,請?zhí)顚懜鲾?shù)字所代表的內容。


①__________外殼蛋白和________核酸 ④_________外殼蛋白和_________核酸

②______________病斑 ⑤______________病斑

③______________病毒 ⑥______________病毒

 

五、論述題

1. 簡述菌種衰退的原因及衰退的防止措

以上是關于江蘇自考03281《食品微生物學(二)》教材大綱已公布的相關信息,請自考生們認真查看,如果你想獲取最新的江蘇自考新聞或者江蘇自考問題答疑,可以掃描江蘇自考網(wǎng)公眾號二維碼,我們會最第一時間內為你解答。

?自考有疑惑或想進學習群,請聯(lián)系江蘇自考網(wǎng)客服

(編輯:wangxin)  H:0
江蘇自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